查看原文
其他

儿科医生妈妈:咳嗽&感冒

2015-09-24 虾米妈咪 儿科医生妈妈

点击标题下方的 儿科医生妈妈

可以快速查看超过300篇原创育儿科普文章


本文将解答以下这些您可能关注的问题:为什么秋冬和早春季节大人和孩子都容易咳嗽&感冒?为什么孩子入托入园后频繁咳嗽&感冒?为什么断断续 续咳嗽一、两个月都好不了?咳嗽&感冒什么情况下必须立即看医生?要使用“止咳药”吗?怎样做好咳嗽&感冒的护理和预防?



Q:为什么秋、冬和早春季节大人和孩子都容易咳嗽&感冒?


A:平常说的感冒,大都是病毒引起的,干燥的环境下,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延长,所以秋、冬和早春是感冒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。


提醒:保持室内湿度在50~60%很重要。



Q:为什么孩子入托、入园后频繁咳嗽&感冒?


A:孩子入托入园后,或者家里有学龄期的哥哥姐姐,那么他患感冒几率会高很多。因为孩子们在亲密接触的过程中,非常容易相互传染。不过不必太过于担心,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,感冒并不会诱发严重的疾病,却能促进免疫系统成熟


提醒:教孩子咳嗽时用纸巾或者手绢遮住口鼻,比让他用自己的小手来遮住要好得多。因为病毒随着飞唾到了孩子的手上,就会随着孩子的手传播到任何一个他摸过的人和物上,如此,就会迅速传播给他亲密的兄弟姐妹和小朋友了。此外,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和规律洗手,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病毒的传播。



Q:为什么断断续续咳嗽一、两个月都好不了?


A:由于受损的呼吸道黏膜需要些时间修复,加之刺激越多(分泌物和咳嗽本身也是刺激)分泌物越多,一次普通感冒导致的呼吸道损伤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恢复正常。


提醒:往往是病原微生物已经被制服,但是咳嗽还要陆陆续续一个月左右。



Q:咳嗽&感冒需不需要去看医生?


A:3个月以下的婴儿咳嗽必须去看医生;大一点的婴幼儿出现以下情况也需要立即咨询医生:严重的咳嗽甚至发生呼吸困难,表现为呼吸过快或过慢,呼吸有杂音,肋间、胸骨下和锁骨上的呼吸肌活动增加(即三凹症),鼻翼扇动,口唇和鼻唇沟及指趾端发绀,咳嗽或深呼吸时可伴有胸部疼痛等。


提醒:久治不愈的严重咳嗽须注意区分 咳嗽变异型哮喘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、支原体感染等



Q:要使用“止咳药”吗?


A:尽管止咳药(咳嗽药)不需要处方就可以买到,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FDA)明确建议不应给2岁以下的孩子使用任何一种非处方止咳药。右美沙芬、可待因等药物的镇咳机制主要是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,很多研究结果证实不建议给6岁以下儿童服用止咳药,他们认为副作用(药物可能存在威胁生命的严重副作用)远远超过药效本身。


提醒:咳嗽是人体生理性保护机制,是自行清除呼吸道黏液的唯一办法。婴幼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咳嗽反射能力较差,痰液不容易排出,如果给予强力止咳,会导致痰液滞留在呼吸道,将加重病情甚至可引发其他并发症。



Q:怎样做好咳嗽&感冒家庭护理?


A: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流通,相对湿度60%左右。保持呼吸道畅通,及时清除分泌物。轻微的咳嗽建议多拍背助痰排出;严重的咳嗽可考虑雾化吸入化痰剂、支气管解痉剂等有助缓解。如果是细菌或支原体引起的 52 29375 52 15264 0 0 1332 0 0:00:22 0:00:11 0:00:11 3558要针对病原微生物治疗。让孩子多休息、多饮水等。


轻微的、偶尔的咳嗽建议多饮水多拍背助痰排出。小宝宝自己不会咳痰需要家长加强拍背,拍痰的时间最好在喝奶前半小时到一小时间,或喝奶后2小时,痰多的患儿在雾化治疗后拍,每次拍(手指并拢弯曲成杯状拍宝宝后背)一刻钟左右。小宝宝最好为头低脚高姿势,可以趴在家长腿上或垫高下半身。拍痰时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神态反应。


严重的咳喘,可以咨询医生尝试雾化治疗。常用雾化吸入药物:1.生理盐水,可作为其它药物媒介或单独使用;2.化痰剂,如氨溴索,使痰液容易咳出,而减轻咳嗽现象;3. 支气管解痉剂,如沙丁胺醇,可解除支气管痉挛,缓解喘息发作时的呼吸困难;4.激素类,如布地奈德,具有局部抗炎作用,雾化吸入副作用较小,不良反应常见于口咽局部,雾化后须清水洗脸漱口。以上药物请遵医使用。


夜间睡觉时因鼻涕流到咽喉后部,可刺激引发咳嗽加重,有研究表明,睡前一勺蜂蜜可有效减轻咳嗽症状且有助睡眠,但蜂蜜可能诱发过敏,1周岁以内的宝宝慎用,可尝试将头部方向的床垫抬高成一个倾斜,这同样也适用于溢奶严重的宝宝。



Q:预防感冒有哪些好的措施?


A:婴幼儿尽可能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,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去;家中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成人要尽量避免亲密接触年幼的孩子,如需接触要洗手戴口罩;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,要学会咳嗽时用纸巾或者手绢遮住口鼻,养成规律洗手的习惯;此外,按时预防接种,加强锻炼,多晒太阳,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保持一定湿度,及时增减衣物,均衡饮食等都非常重要


本文完结于2011年2月


微博、微信或微访谈,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,不能代替医院就诊,在此提醒家长,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,请及时就医!


【版权声明】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,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取得联系。未经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,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邮箱:fishfarocean@sina.com


【虾米妈咪】儿科医生,知名公益科普作者。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,儿童保健硕士。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、上海市儿童医院、上海市儿童保健所。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(新浪微博:@虾米妈咪的微博),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(搜狐自媒体:儿科医生虾米妈咪)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